探索建立清明节之基督教礼仪

黄幸平 利未文坊 2024-03-29

 

1理论基础:祭上帝、祭天、祭祖与报本反始

 

中国被成为礼仪之邦。中国古代文化原典有“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其主要内容有三个,对昊天天上帝的祭祀,对君子人格的追求,对人的尊恭与诚信。


我们中国人讲礼,一个很重要的、很根本的礼,就是不忘本。忘本是很大的罪过。不忘本,就是不忘其本,不忘其根本。大概包括这么几样:不忘上天,不忘祖先,不忘父母,不忘家乡,不忘祖国。


和“不忘本”相类似的“礼”的含义是“报其情、反其始”:“礼也者,报也......礼,反其所自始。”这个“始”,同“本”,是指出生之家乡、生身之父母。“反”通“返”,返回、归返之意。即报答父母与家乡之恩情。不仅“不忘本”,记念先人,而且要“报本”,要“反始”,要归返家乡,报答父母恩情。


而人类最大的、最早远的“报本”和“反始”,则在于归返上帝,并还报上帝的创生之恩、养育之情。天,是万物的根本。祖,是众生的根本。“祀帝于郊,敬之至也。”;“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这都是《礼记》中的原话。古人在南郊祭祀上帝,尊为至敬之祭,最虔诚、最恭敬的祭祀。古人以祭祀上帝为至敬之祭,以祭天、祭祖为配祭。地上万物从天而来,地上众生从祖而来,而天与祖皆从上帝创造而来。


所以,报本反始,皆是为归回或报答上帝创造与抚育之恩情,同时也不忘上帝所造自然之天与生身父母这两个词语上帝的本与始终。


汪维藩教授认为,从《礼记》看《利未记》,乃是炎黄儿女研读“上帝的圣言”时所不可忽略的一个视角。《礼记》所讲的“报本反始,正是《利未记》的“五祭”(燔祭、素祭、平安祭、赎罪祭、赎愆祭)精义之所在。此外,《礼记》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残者,皆有所养”。


《利未记》有同样的要求,要尊重贫苦人(1915)、残疾人(1914)、雇工(1913),要尊重父母(193)、儿女(1929)、老人(1932)。并且将这种对老人、父母等人的尊重与对上帝的敬畏连在一起。因为人是上帝所造,同有上帝的形象,人“敬神”就必然要“尊人”,尤其是对父母对先人的尊重。天伦是人伦的不拔根基,这是《利未记》的根本特色。[3]


这使清明文化与基督教教理相融,并在清明扫墓祭祖习俗上,探索建立一套基督教礼仪,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 实践探索:基督徒尽孝礼之法

 

孝道,是中国文化的一块基石,也是基督教伦理的重要内容。十条诫命第五条就写着,“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 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20:12)清明节正是孝道的一种文化载体。清明节正是一个尽孝道的节日。


《论语.为证》里面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个孝道之礼,有三个内容,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对于孝道的第一个礼,事之以礼。这是“当世”的孝,表现为对父母的侍奉敬养。我们的主耶稣就有直接而明确的教导。当时有人假冒为善,以供献给神为名,不去赡养父母。耶稣就毫不客气地给予当头一棒。


耶稣说:“你们为什么因着你们的遗传,犯 神的诫命呢?   神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供献,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这就是你们借着遗传,废了 神的诫命。(太15:3-6)北宋欧阳修说,“祭之丰不如养之薄”。教会要通过敬老节礼拜等方式,表达这一孝礼。


对于孝道的第二个礼,葬之以礼。我们基督教有追思礼拜礼仪。这是源自圣经的做法。圣经上就有记载,约瑟按照埃及人的规矩为父亲雅各办丧事,用香料熏父亲的遗体40天,哀哭70天。


对于孝道的第三个礼,祭之以礼。我们基督教如何与之配套,形成合宜的基督教扫墓礼拜(中国教会史学者王治心曾有这样的提法)或清明节礼拜礼仪,是需要不断探索、建立健全的。


我们基督徒要参加一年一次的扫墓,教会可以组织举行一次清明礼拜。地点可在教堂,最好是在墓园。礼拜礼仪色彩用黑色或紫色,象征哀悼、等候、默想、希望。这些色彩主要体现在圣桌布、讲台布和牧师的圣袍及圣带上。[4]


清明礼拜礼仪中,可以选一些哀思孝亲的诗歌(或已故亲人生前喜欢唱的诗歌)。然后为先人曾经给予我们的关爱,向上帝感恩,求上帝安慰所有还活着的人,继续坚强地生活下去,更好地奔前面的路程。此外,已故亲人的生平追述可以有,以此追念他们,怀想他们的嘉言懿行,感谢他们的恩情,学习他们的品行。尤其是他们的信德,他们蒙恩得救的经历,以及他们一生信仰的历程,更要追念,激励我们凭信往前。从前引导你们、传神之道给你们的人,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13:7


清明礼拜程序中,可以结合我国习俗,设置鞠躬默哀、擦拭墓碑、撒土添土、围绕墓园颂唱赞美诗、有序敬献鲜花(或撒花瓣)等程序。[5]


清明礼拜上可以安排一个用时不长的证道。证道的重点是要传递主耶稣再来之时,这些已故亲人都要复活,我们将在天国里再相会,同享永福。以此安慰并激励众人在希望中前行,在希望中与上帝相遇获得永生。这正是我们基督徒的人生观:持定永生,活在当下。[6] 


扫墓祭祖的时节,是每个人直面生死不得不去思考生与死的时候。我们送别先人,有一天也有后人送别我们。有人来送,那么有人来接吗?我们要往哪里去?在哪里度过我们的永远呢?若有复活到天堂享受永生,实在是清明哀思最好的安慰与出路。


上帝援手将我们从罪恶和死亡笼罩的尘世拯救出来,进入那个天国获得永生。这就构成了此世平安喜乐的生活的源泉,或者承受一切痛苦乃至毁灭的终极支撑。[7] 复活节是基督教最主要的节日,庆祝耶稣基督的复活,因他的复活就成了信他之人复活的根据与凭据。复活节是在春分后第一个月圆后的第一个礼拜天,时间大致与清明节重合。

 

 结语


我们作为基督徒,有了基督教信仰,但我们都有自己的民族、国家和文化,这些都不会因信仰而改变。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祖国,认同中华文化,这对每一个中国基督徒来说是必须的,也有利于基督教信仰能够更好地为我们的同胞所同情和理解。


基督教中国化就是要在中国文化处境中建立一个既符合圣经教导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和时代特征、能够被中国社会和民众认可的中国教会。道要传入中国,就得通过中国文化。(陈泽民语)唯有通过文化才真正进入人心。而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中国文化当中很重要的受众极广的组成部分。


清明文化所包含的敬老孝亲、爱国奉献、生生不息、慎重追远等诸多精神和美德,借助清明节被历代传承和升华。这些都和基督教教理并不冲突,同样也是上帝给我们中国人特别的恩赐。


在清明节,基督徒应当积极参与扫墓活动,纪念祖先、缅怀先烈,教会也可举行清明节礼拜,表达对逝者应有的哀荣与尊重,同时要以复活的希望使人在哀伤中有安慰,在绝望中有盼望,自强不息、生生不息,这是一件美事。




    阅读 768